小孩子對死亡及哀傷的一般態度
一般社會人士視哀傷為個人的私事,而不予公開。然而,每個小孩子都會想到死亡事件的。即使他們不是直接受到喪親的打擊,也不能對他們隱瞞死亡這事實。
當小孩子漸漸懂事,感受到與另一個人有著親密的關係時,便開始擔心會失去這個人。這是由於害怕失去心愛的東西而衍生出來,它是自然產生,不需要外界的激發。因此,你不能替你的孩子抗拒死亡的意念,只能幫助孩子接受它,作為生命循環的一部份。
孩子一旦學會講話,自會提出各樣的問題,遲早提到死亡的事件。但是他要在年紀稍長時,才能明白死亡的含意。在親人去世時,小孩子所表現的那種冷漠神態,往往令成年人吃驚。接受死之的事實,就像接受生活的事實一樣,可能需要多點的時間及經過多個階段 。
五至八歲的小孩在談話間可能表示要殺死自己的父母,他們其實只是希望父母暫時消失。死亡不能讓他們回來的事實,對他們太深奧了。千萬不要對他說:「爺爺要睡到永遠」,因為他可能從此害怕睡覺,害怕自己也會永遠消失。同樣地,向他們說:「上帝帶走了爺爺和他一起住」也是不明智的,因為你的孩子可能會擔心自己亦會被帶走。
對哀傷的反應
稚齡兒童會把死亡看作是一種魔法的懲罰,而不是視作每個生命都無法避免的終結。當一個至親去世時,小孩子可能會認為這樣是由於他曾經對那個死者存有惡念之故。這種情形特別容易發生於兄弟姊妹逝世時,因小孩子往往很自然地對其他兄弟產生嫉妒。這時,小孩子會特別聽話以圖扭轉形勢,令死者復生。但是,也有小孩子表現惡劣,以求刺激他人來懲罰自己,減輕他的內心疚感。以上種種可令父母奇怪小孩子為何對死亡一點也不傷感。其實,他是傷心的,只是採取另一種特別的方式來配合他自己對死亡的看法。小孩子會像成年人一樣表示傷心難過,也可能會有矛盾的情緒出現。
困擾的反應
即使年紀較大的孩子,對死亡已有實際的了解,同樣也會因為一直憎恨那位死者,而對死者產生內疚,他可能會用異常的行為來反映他的焦慮。除了傷心難過之外,他可能會表現得咄咄逼人,又或者是一種既悲傷又內疚的樣子。這時,孩子是需要向人傾吐他的感受的。
不論兒童的年歲,不管他們的反應如何,鼓勵他們公開談論死亡這事實是積極、有益的。不能因為小孩子對死的想法幼稚,便向他們隱瞞或不理會他們的問題。或敷衍說「等他們長大了,便會明白。」這些父母因自己害怕面對死亡,便把問題拋諸腦後。或支吾以對以避開它。然而,小孩子不會就此停止思想死亡及臨終的事情。
一般社會人士視哀傷為個人的私事,而不予公開。然而,每個小孩子都會想到死亡事件的。即使他們不是直接受到喪親的打擊,也不能對他們隱瞞死亡這事實。
當小孩子漸漸懂事,感受到與另一個人有著親密的關係時,便開始擔心會失去這個人。這是由於害怕失去心愛的東西而衍生出來,它是自然產生,不需要外界的激發。因此,你不能替你的孩子抗拒死亡的意念,只能幫助孩子接受它,作為生命循環的一部份。
孩子一旦學會講話,自會提出各樣的問題,遲早提到死亡的事件。但是他要在年紀稍長時,才能明白死亡的含意。在親人去世時,小孩子所表現的那種冷漠神態,往往令成年人吃驚。接受死之的事實,就像接受生活的事實一樣,可能需要多點的時間及經過多個階段 。
五至八歲的小孩在談話間可能表示要殺死自己的父母,他們其實只是希望父母暫時消失。死亡不能讓他們回來的事實,對他們太深奧了。千萬不要對他說:「爺爺要睡到永遠」,因為他可能從此害怕睡覺,害怕自己也會永遠消失。同樣地,向他們說:「上帝帶走了爺爺和他一起住」也是不明智的,因為你的孩子可能會擔心自己亦會被帶走。
對哀傷的反應
稚齡兒童會把死亡看作是一種魔法的懲罰,而不是視作每個生命都無法避免的終結。當一個至親去世時,小孩子可能會認為這樣是由於他曾經對那個死者存有惡念之故。這種情形特別容易發生於兄弟姊妹逝世時,因小孩子往往很自然地對其他兄弟產生嫉妒。這時,小孩子會特別聽話以圖扭轉形勢,令死者復生。但是,也有小孩子表現惡劣,以求刺激他人來懲罰自己,減輕他的內心疚感。以上種種可令父母奇怪小孩子為何對死亡一點也不傷感。其實,他是傷心的,只是採取另一種特別的方式來配合他自己對死亡的看法。小孩子會像成年人一樣表示傷心難過,也可能會有矛盾的情緒出現。
困擾的反應
即使年紀較大的孩子,對死亡已有實際的了解,同樣也會因為一直憎恨那位死者,而對死者產生內疚,他可能會用異常的行為來反映他的焦慮。除了傷心難過之外,他可能會表現得咄咄逼人,又或者是一種既悲傷又內疚的樣子。這時,孩子是需要向人傾吐他的感受的。
不論兒童的年歲,不管他們的反應如何,鼓勵他們公開談論死亡這事實是積極、有益的。不能因為小孩子對死的想法幼稚,便向他們隱瞞或不理會他們的問題。或敷衍說「等他們長大了,便會明白。」這些父母因自己害怕面對死亡,便把問題拋諸腦後。或支吾以對以避開它。然而,小孩子不會就此停止思想死亡及臨終的事情。